新聞資訊
NEWS提起新疆,世人眼中是甜美的瓜果、曼妙的歌舞與阿勒泰的秘境。而在中國能建葛洲壩路橋公司新疆天山風電項目團隊的眼中,這里卻是“風的走廊”。
2024年4月,路橋公司中標新疆天山風電建設項目,這是該公司首次進軍新疆風電領域,標志著這場綠色能源攻堅戰在西北邊陲正式打響。
安營扎寨 埋下“向沙海要綠電”的理想種子
捷報傳來當日,一支由11名平均年齡不足35歲的青年骨干團隊組成的突擊隊火速集結。
遠!這是對項目的最初印象。從長江之濱到西域戈壁,近2700公里長途跋涉,4.5小時云端飛行、2小時顛簸車程,最終還要穿越200公里“搓板路”。新疆天山風電項目團隊豪情滿懷,奔赴天山腳下廣袤的沙漠戈壁,開啟了綠色能源建設新征程。
“一天一斤土,白天吃不夠,晚上還要補。”項目團隊成員介紹說,“春秋時節,沙塵暴一來,有時會形成數十米高的‘沙墻’,在外行走,可謂是走一步吃一嘴沙?!?/p>
在此環境下,為盡快解決營地建設問題,項目團隊克服黃沙漫天、晝夜溫差大、坡面不平整等困難,每天早上帶上干糧出門在外采購籌措物資,第一時間集結建設者24小時不停歇加緊施工,爭分奪秒跑出了板房搭建的“加速度”。
近20天,二十余間活動板房在這片荒漠中筑成一座堡壘,它們抵御著每月準時報到的12級狂風,更成為新疆天山風電項目團隊“向沙海要綠電”的理想家園。
然而身處茫茫大漠,風沙洗面、交通不便、缺水缺電甚至通訊信號時常中斷等問題隨之而來。
沒有水,項目團隊就找附近的水廠買水儲存,沒有電就拉來柴油發電機建起臨時“供電所”,沒有信號就聯系通訊公司架設基站……無懼酷暑嚴寒,笑迎風沙雪雨,隨著裊裊炊煙在戈壁升起,這群青年追風者已在漫天黃沙中立下戰書:定要在風沙中筑起百米高的“大風車”。
技術突圍 澆筑“大風車”的堅實底座
站在海拔千米的荒灘上眺望,天山北麓的狂風裹挾著砂礫,在奇臺縣連綿起伏的剝蝕丘陵間呼嘯穿行,13座直徑23米的巨型風機基礎即將在此扎根。
風機基礎作為風電場中最為重要的結構之一,對風機的正常運行和安全穩定至關重要。該項目位于天山北麓的奇臺縣境內,其地貌以剝蝕丘陵地貌單元為主、場區呈荒灘景觀,地面海拔約1000米,且冬夏及晝夜溫差懸殊極大,在大幅度溫差和高海拔的惡劣氣候條件下,極易導致混凝土裂縫、強度低或承載力不足等質量問題,影響風機穩定。
當830立方米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量遇上新疆特有的“一日過四季”氣候,如何完成連續作業10小時以上、保持混凝土恒溫、一次成型三大難題,成為項目團隊關注的焦點。
“這里晝夜溫差常達20℃以上,混凝土澆筑與養護就像在跟老天爺搶時間。”項目經理張興偉說,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,項目團隊組建技術攻關小組,系統推進三項核心工作,首先針對新疆特殊地質氣候條件,通過反復試驗調整混凝土配合比例,成功研發出適配當地環境的專用混凝土配比方案;實時監測混凝土溫度變化,及時采取降溫或保溫措施,將混凝土內外溫差嚴格控制在理想區間;強化施工質量管理,加強對施工人員的技術培訓,規范振搗工藝操作,確保混凝土內部密實均勻,避免出現蜂窩麻面等質量缺陷。
“成功了!首個基礎結構順利澆筑完成!”經過10小時連續奮戰,隨著混凝土傾瀉而下,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。
“為確保本次澆筑任務高質量完成,我們實施‘三班兩倒’機制輪流值守現場,技術團隊提供全程技術指導,安全專員按時開展全域巡查,同步做好各項數據的記錄,為后續的澆筑奠定了堅實基礎?!表椖靠偣こ處熈娊榻B說。
從天光微亮到日暮降臨,十小時攻堅戰的背后,凝結著項目團隊百余個晝夜的籌備心血,他們用汗水為墨繪就綠能長卷,用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奏響了一曲新時代的奮進之歌。
市場破局 推動“新能源版圖”拔節生長
作為路橋公司在新疆的第一個新能源項目,重返陸上風電市場的“破冰之作”,天山風電項目承載著重新打開風電市場、開拓新疆區域市場的使命。
開工以來,項目團隊以“干好項目就是硬公關”為理念,僅用5個月的時間,優質高效完成了13臺風機的全部土建施工任務,業主對新疆天山風電項目團隊給予了高度肯定,并發來了表揚信。
依托天山項目的口碑效應,公司再次斬獲新疆托克遜風電項目,實現了新疆風電市場的滾動開發,真正做到了“以現場保市場、以現場拓市場”,為葛洲壩路橋公司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的動力。
“項目建設后,每年的發電量將達4.8億千瓦時,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萬噸。項目部將加快推進風電機組安裝和調試,確保按時并網發電,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路橋力量?!表椖拷浝韽埮d偉說。
未來,一臺臺白色“大風車”將在戈壁之上、高山之巔迎風旋轉,把每一縷風化作澎湃綠能送去千家萬戶,點亮萬家燈火。